9/7/2018 9:43:00 AM
淺談中醫藥走向國際應該注意的翻譯問題
中醫文化源遠流長,具有5000多年的歷史。同時,中國也是一個中藥大國。隨著國內外交流的加深,中醫藥受到了更多外國友人的關注。為了使中醫藥徹底地進入國際市場,真正成為世界瑰寶,中醫藥翻譯在其國際化進程中尤為重要。中醫藥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但翻譯是個‘攔路虎’。下面樂文翻譯就和大家分享下中醫藥國際化中應該注意的翻譯問題。
我國目前中醫藥翻譯還不完善,水平有限,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方面因為譯者對中醫藥知識了解匱乏,不求甚解,望文生義,讓中醫藥文化面目全非,造成了外國讀者的困擾和誤解;另一方面是因為中西方文化的迥異,中醫藥文化中出現了很多“不可譯”的術語,如果不在源文化背景下,西方讀者很難理解其中含義。
1、求同存異
語言是科學文化的載體,在翻譯中求同容易,統異太難,在現在這個階段,還是存異。所謂“求同”是中西方文化的趨同,文化趨同是指中西方文化特征相互覆蓋的部分。在文化傳輸過程中,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兩者都不能忽視,而東西方文化趨同是中醫藥翻譯的一個重要標準。譯者可以借西衣中相似相近的術語來表達中醫里的概念,力求文化趨同。比如在中醫中的“心、肝、脾,肺,腎”其實與現代西學中的所指略有不同,但在翻譯中為了達到“求同”之效,譯為“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
而所謂“存異”,是指當下的中醫藥翻譯尚不存在統一完善的翻譯標準和體系,還處于探索階段。對于在英語中有完全或部分對應詞匯的術語,應盡量采用對應語,以與國際通用術語接軌、符合術語標準化的要求,又便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
2、目標對象問題
中醫藥的翻譯是在中西醫學和中西文化的差異之下進行的。中醫有其完整而獨特的科學理論基礎,不同于西醫對細胞、組織的具體分析,中醫著重于陰陽五行等抽象概念。這樣一來,中醫藥詞匯很難再西醫詞匯系統中找到對應詞匯,比如“陰精”和“氣血”。而大量音譯的中醫詞匯更不利于西方讀者的接受,所以在翻譯中要考慮到西方讀者對東方醫學的接受程度。
同時,對于西方讀者來說,中醫藥是一種異質文化。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如果不能深化對兩種文化背景的理解,則有可能導致誤解,更有甚者,譯文可能是西方文化中禁忌性的詞匯。例如,“烏雞”的翻譯直接翻譯為“wuji”,而不是“black cock”,因為“cock”在英語中是嚴禁使用的。
中醫藥翻譯也要根據不同的讀者群或不同的語境,使用不同的翻譯方法。譯文必須考慮讀者的認知語境和閱讀反應,也就是要考慮譯文的實際交際效果。在向專業人士傳遞醫學信息時,要注重譯文的準確性,嚴謹性,多出現拉丁語和西方醫學對應詞匯。而對于非專業的中醫愛好者,譯文追求可讀性,太過復雜專業的詞匯只能讓非專業人士望而生畏,達不到傳播中醫文化的目的。
3、切勿望文生義
由于中醫術語高度概括,抽象深奧,且多采用古漢語表達,造成了很多歧義性和模糊性表達,中醫英語翻譯更是一種雙重的跨語言、跨文化交際。因為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要實現古漢語、古代文化與現代漢語、現代文化之間的轉換,然后再實現從現代漢語向英語、東方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跨越。例如,中醫中的“生氣”意為“生命力”,譯為“anger”則顯得荒唐可笑,應譯為“vital activity”。
又如,木火刑金這句話是指肝木化火而加劇肺金病證的變化,其中肝屬木,肺屬金,蘊含五行相克原理,故直譯不妥,應探究其中意義,譯為liver heat impairing lung。可見中醫語言中蘊含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比較艱澀難懂,但又體現著中醫學的精華,在翻譯過程中決不能圖省事,這要求譯者在具備翻譯功底的同時,還須熟知中醫學理論和扎實的古漢語知識,在專業范圍內進行思考推理。
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其翻譯更是道阻且堅,任重道遠。這需要更多的中醫藥的公司和機構和專業的翻譯一起努力,將更多的中醫藥文化和產品推薦給外國友人。
——選自:樂文翻譯
樂文翻譯目前是國內專業的翻譯機構之一,公司秉承“誠信 專業”的服務理念,為國內外客戶提供一流服務。了解更多信息:請發郵箱:abc@lewene.com或直接致電:400-895-6679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