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2018 3:21:00 PM
做好泰語翻譯的五個方法
隨著一帶一路進程不斷深入,大力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與世界各地的交往日益密切,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國際交流合作成效顯著。中泰兩國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強,隨之而來,關于中譯法、法譯中方面的翻譯也不斷增多,那么怎樣才能做好泰語翻譯工作呢?接下來就專業的泰語翻譯公司北京樂文翻譯中心和大家共同學習泰語翻譯方法。
一、泰語翻譯與中文拼寫與發音區別不大
從一方面看的話,泰語是很好學。因為它只有元音和輔音,而沒有另外的文字,就是說它的元輔音相拼便是文字,即拼音文字。這和中文區別很大,因為中文除了拼音外還有文字。相比之下,泰語就比中文簡單的多。另一方面,有人說泰語的文字很難寫,其實還好,因為畢竟就那么些字母,練習一下就可以了。最難得就是泰語的發音了,因為泰語的很多發音,中文都沒有,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會有難度,不過不僅僅是我們,所有外國人都不能發很標準的泰語。
二、中文與泰語翻譯語法區別不同
1、漢語的語法是:主語(+定語)+(+狀語)謂語+賓語(+定語)(+補語),謂(語)前(面的修飾語)為狀,謂(語)后(面的修飾語為)補語,的定地狀得后補。主語、謂語、賓語、為主干,是關鍵的部分;定語、狀語、補語為枝葉,可無可有;哪是主干,哪是枝葉,要分清楚其重要性、位置及標志性的詞匯。從位置上看,謂語前面的修飾語為狀語,謂語后面的修飾語為補語。
2、泰語的語法是:主語(+定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或補語)。主謂賓同漢語;定狀補要后置,即定語、狀語要放在中心詞(被修飾的那個詞叫中心詞)的后面。泰語把狀語與補語,統稱為“謂語修飾語”。
三、保存共比喻意義,改換共比喻形象
有些泰語比喻在漢語里存在同樣的意義,但形象卻不同。如果直譯成漢語,不僅不符合漢語的習慣,聽起來還很別扭,為了使譯文通順易懂,形象生動,翻譯時可根據中國文化習俗,保存其比喻意義,改換其比喻形象。同樣,有些漢語比喻,如果直譯成泰語,也不符合泰語的習慣,也需要改換其比喻形象。
四、泰語在文化背景作適當的闡釋就行
在翻譯泰語中時,常會遇到在其文化背景下的一些語句。比如,當交談者得知某外國朋友快要結婚時,會問到:“你什么時候請吃喜糖啊?”這時譯員在將原話翻譯完后,應向對方作適當的闡譯:“請吃喜糖,就是結婚的意思,既忠于原文,又可使雙方的談話富有親切感。
另外,在翻譯漢語的歇后語時更應如此。如:“小蔥拌豆腐——一青(清)二白。”沒見過豆腐,沒吃過小蔥拌豆腐的外國人,就很難理解這句歇后語的深刻含義,因此在翻譯這句話時,可以稍微向他們描述一下豆腐的特點。
五、保留原文其內容,根據實際改變其表達形式
在翻譯泰語時,如果直譯不能圓滿地表達原義時,可保留其內容,改變其表達形式,尤其是在翻譯泰語諺語或成語時更應這樣。有些諺語直譯為“兩個意見要比一個意見好”。意思雖然表達出來了,但缺乏諺語的味道,不如譯成“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這樣既忠于原義,符合漢語的習慣,還具有諺語韻味。同樣,漢譯法時,譯員也可根據對方國家的文化習俗,適當使用對方所熟悉的典故、成語,也會使口譯顯得更加親切生動。
總之,希望泰語學習翻譯中,為了使互譯譯文能夠準確地傳遞原文信息,譯員除了需要具有豐富的語言知識和較強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外,還應具有豐富的中外文化相關背景知識,這對每一位作為專業譯員來說這是必不可少技能。
以上就是專業泰語翻譯公司和大家共同學習泰語翻譯學習方法和區別,希望對泰語翻譯愛好者有所幫助!北京翻譯中心樂文翻譯公司作為國內一家專業從事翻譯服務行業的正規的公司,擁有8年豐富的翻譯經驗,并且我們擁有專業的翻譯團隊。
——選自:樂文翻譯公司
樂文翻譯公司目前是國內專業的翻譯機構之一,樂文翻譯公司秉承“誠信 專業”的服務理念,為國內外客戶提供一流服務。了解更多信息:請發郵箱:abc@lewene.com或直接致電:400-895-6679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