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2018 3:54:00 PM
莫言獲諾貝爾獎,翻譯需要加油
連日來,莫言榮獲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成了許多人熱議的話題。人們在興奮之余,也在探尋中國作家首次獲此殊榮的原因。除肯定莫言作品中鮮明的本土化、富含魔幻現實主義的人文情懷、以及《紅高粱》電影的傳播效應等以外,都強調了充分貼切的翻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莫言正是得益于其作品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20部長篇小說中,有18部已有外文譯本,特別是《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勞》等3部重要作品,都有了瑞典文譯本。應該說,這些翻譯成果,在幫助莫言走向諾貝爾文學獎殿堂中,功不可沒。
在跨文化時代,語言翻譯在不同文化的溝通中,越來越顯得重要。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籍評委馬悅然早就指出,缺乏好的外文譯本,是中國文學進入諾貝爾文學獎視野的很大障礙。不僅中國作品在國際得獎,就是中國圖書走向國際市場,對外翻譯的嚴重滯后,都成為加速走出去的共同瓶頸。據統計,我國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人員約6萬人,不同程度涉及翻譯工作的有數十萬人,但基本勝任中譯外的一成都不到。不少簽訂了對外輸出版權合同的圖書,如曾獲“老舍文學獎”的小說《受活》,皆因找不到合適譯者,至今難以履約。
尤其是光指望中國的譯者把中國作品譯成外文,其局限性很大,因為譯者運用母語進行翻譯,才最有優勢。由于兩種文化的差異,中譯外許多情節,涉及中國傳統的習俗、典故、俗語、雙關語等,單純的文字轉換,很難充分達意,需要譯者用西方人的語言習慣和接受方式,講西方人聽得懂的“中國故事”,而這一點,正是中國譯者的弱項。中華書局出版的《于丹〈論語〉心得》(英文版),就因為有外國譯者,對原文的英文表達做了再加工,所以獲得較好效果。莫言作品的外文譯本,也都是由葛浩文、陳安娜等多位外國漢學家和外國譯者承擔翻譯的。所以,要想走出去質優量多,無疑要首選運用母語翻譯的外國譯者。
其實最理想的對外翻譯,我認為,要提倡楊憲益和戴乃迭模式。文學翻譯中常見的毛病是,外國譯者不熟悉中國文化的深奧,外文雖通卻理解不當;中國譯者又因外文不到位,譯法生硬,詞不達意。“楊戴模式”正好實現了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王剛的長篇小說《英格力士》和楊志軍的《藏獒》,也是由一中一西兩位譯者合作翻譯獲得成功的。對莫言獲獎起了重要作用的瑞典文譯者陳安娜,是馬悅然的學生,也是位漢學家,特別是她的丈夫萬之,是位通外文的中國詩人。這一次陳安娜的翻譯貢獻,似乎又給翻譯界的“楊戴模式”提高了可信度。
人們當然不能要求“楊戴模式”都是夫妻倆。所謂“楊戴模式”,只是倡導兩種不同母語的譯者進行互補合作。綜觀世界各國翻譯產品,將外文譯成本國文字,都占據主要份額。我國也不例外,許多世界名著,都是由中國譯者、而非作者本國譯者翻譯成中文的。我們應當沿用和鼓勵這種傳統習慣。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有興趣學中文、譯中文。我國現在已建立專項資金,用來獎勵翻譯中國作品的外國譯者,這樣做很有必要,還可以加大這方面的獎勵力度,每年重獎外國翻譯家翻譯的優秀中國作品。
要擴大對外翻譯的國際合作,主動尋求外國中介代理人。盡量爭取由中外出版機構,從選題、版權、翻譯、出版到境外營銷,進行全過程合作,這是中國出版走出去效率最高、收效最好的辦法。至少要力爭在翻譯上尋求與外方合作。其中包括:我供版本,你承擔翻譯;我譯初稿,你負責加工定稿;中外譯者互譯互校等。這樣爭取外方在翻譯上介入,對保證外文翻譯質量,必有好處。
除此之外,努力培養我國自己的高端翻譯人才,更是刻不容緩。建議有關單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通過教育、外事、科研、新華社、駐外機構等系統,開展具備中譯外能力外語人才普查,建立高端翻譯人才庫。二是重大對外翻譯項目,試行向國內外譯者公開招標,擇優簽訂翻譯合同。三是鑒于有些留居中國的外國留學生,中文相當不錯,但多從事媒體、娛樂等熱門行業,要制定措施,吸引和鼓勵他們投身文字翻譯事業,也為中國文化走出去作貢獻。四是對國外有條件的孔子學院,可賦予其了解及聯絡當地外國漢學家的任務,努力幫助和培養熱情與能力兼備的漢學翻譯家。
莫言榮獲諾獎,讓人們既看到文學翻譯的重要性,又認清了我國翻譯滯后的現狀。翻譯必須加油!當前有必要營造催生高端翻譯人才的生態環境。要較大提高翻譯報酬,盡快提升翻譯家的社會地位及待遇。大力開展言之有物的翻譯評論,健全翻譯評價體系,重獎優秀翻譯佳作。再次呼吁成立國家翻譯院,設立國家翻譯獎,制定職業翻譯家資質考核及合法經營的制度。建立起促使我國走出去事業,得以健康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
——選自:樂文翻譯
樂文翻譯目前是國內專業的翻譯機構之一,公司秉承“誠信 專業”的服務理念,為國內外客戶提供一流服務。了解更多信息:請發郵箱:abc@lewene.com或直接致電:400-895-6679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