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2018 3:39:00 PM
翻譯在西方文化中有哪些含義
翻譯是與人類文明同步萌生的一項古老的活動,它既是一門技巧,同時又是與其他語言活動一樣困難的藝術。因此,西方早就開始了有關翻譯的思考,產生了豐富多彩,新穎形象的比喻,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以詮釋翻譯的內涵;
這些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對翻譯的理論和實踐,翻譯的甘苦和境界作出了某種揭示,不少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道出了翻譯的某些真諦,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和理論意義。下面樂文翻譯公司小編總結了一些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形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形象】“翻譯即叛逆”
這是一位意大利學者的名言。它說明譯文總不免有失真和走樣之處,因此,翻譯指示一門不可能的藝術。類似的比喻,還有德國施耐格爾的名言。他說:“藝術翻譯是一種拼死拼活的格斗,最后遭到失敗的如不是譯者,那一定就是原作者。”
德國另一位語言學家龔波特的一段話恰好可以作為這一比喻的注解。他說:“依我看來,任何翻譯都毫無疑問是試圖完成不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每個譯者必須要觸到兩暗礁中的一個而遭到失敗:或者過于嚴格地遵守原著,結果損害了本國人民的興趣和語言:或則過于嚴格地遵守本國人民的特點,結果損害了原著。二者之間某種中間的東西,不但難譯達到,而且簡直是沒有。”意謂作者和譯者是水火不相容的,非此即彼。
恰似西方另一妙喻:“翻譯好比女人,忠實的不漂亮,漂亮的不忠實。”但也有相反的觀點,如前蘇聯學者卡什金說:“翻譯決不是戰斗,而是一種挑戰,一種競爭,一種斗爭,對象是令人棘手的材料,目的并不是制服對方,也不是消滅自身,翻譯時為維護原作而斗爭,是同原作競爭,同原作媲美。”這一比喻與前種論調大異其趣,它維護了翻譯的本意,是較為中肯的。
二、【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形象】“嚼飯與人”之喻
這是來自古印度人鳩摩羅什的一個妙喻。他說:“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這個比喻雖是就佛教翻譯而發的,但也道出讀者對所有拙劣的譯文產生的共同感覺。英國詩人兼顧翻譯家約翰·德納姆爵士論詩時還曾說:“詩具有一種微妙的精神,當你把它從一種語言移入另一種語言的時候,那股精神完全消失了。你如果不把一種新的精神加入譯文,那么,譯出來的東西,除了一堆渣滓而外,就什么也沒有了。”這段話與“嚼飯與人”一喻有同工異曲之妙,都說明翻譯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易事,需要有獨具匠心的藝術手腕,否則就玷污了翻譯的使命。
三、【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形象】“反面的花毯”
據錢鐘書先生的研究,在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第二部第六十二章中有“閱讀譯本就像從反面看花毯”的比喻。錢鐘書還根據馬林對該書的校注指出:1951年兩位西班牙翻譯家合住霍拉斯(Horace)《詩學》時早用過這個比喻,這個比喻在英語中作The wrong side of a (Turkish) tapestry.這一比喻說明譯本和原作有著區別,總不如原本那樣真切。
四、【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形象】“演員”之喻
將翻譯比作演員,如捷克翻譯家沃切克說:“譯者的才能酷似演員舞臺表演的才能,他對別人的創作具有一種特殊的同感共鳴,而且能夠創造性地再現這一創作。”前蘇聯楚科夫斯基也有類似的一段話::“翻譯家的藝術正如演員的藝術一樣,演員創造性高度的成就,不在于離開了劇作家的意志,而在于與劇作家的意志相融合,完全服從劇作家的意志。”
這類比喻形象地揭示了翻譯地兩重性:它的從屬性(局限性)和它的創造性。好的譯文正是這兩性恰到好處的、完美的結合。演員在舞臺上不能離開劇本去顯示自己的演技和本領,但也不僅僅是干巴巴的背誦臺詞。同理,在譯文中譯者同樣必須深深隱藏自己的個性,照顧原作的風格,但在表達原作者個性上又必須充分大會自己的創造出才能。
就翻譯的從屬性而言,譯者好比是主人家的“廚師”,他必按照主人的胃口烹調,有時還有客人(讀者)的胃口要兼顧:就創造性而言,譯者又有著自己的“胃口”,所以我們不妨把譯者比作“廚師”,它的藝術手腕就在于如何處理好主人、客人和自己三者間的關系。
五、【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形象】“翻譯作品像媒人”
德國詩人歌德曾說:“翻譯作品好像媒人,他們給你帶來對某個輕紗半掩的美人的稱贊,從而引起你很想一見其人的本來面目的欲望。”這個比喻一方面道出了翻譯的文化交流功能和橋梁作用,同時也暗示了翻譯所潛在的危險,即難以真切表達原文,甚至故意曲解原文,有違翻譯的神圣使命。
六、【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形象】“投胎轉世”之喻
西方人喜歡吧翻譯比作“投胎轉世”或“靈魂轉世”,以喻翻譯如同軀體換了一個,而靈魂依然是原來的,猶如中國翻譯理論中的“神似”說。這種翻譯觀不斤斤計較于語言文字表層的對應,翻譯時大刀闊斧地放棄原文的語言結構,只求精神的傳達。按照嚴格的翻譯理論,形似和神似都是重要的,因此這一觀點常常受到人們的挑戰。
七、【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形象】“繪畫”之喻
俄國屠格涅夫就將翻譯比作繪畫。他說:“有什么東西能比銀版照相更算奴隸式的忠實呢?可是實際上一幅好的畫像不是比任何一種銀版照片更美麗、更準確千倍嗎?”美國人托爾曼在他的《翻譯的藝術》一書中也說:“翻譯像繪畫的藝術,只有知道要畫什么之后,畫家才會動手去畫。他不會隨便地去畫一叢灌木,而后再畫一棵樹,接著再畫一塊石頭,二十頭腦里首先有了整幅畫的輪廓,心領神會,然后才著手去畫。”
這是把翻譯比作畫人物肖像,知道眼睛、眼神酷似本人,就算傳神的成功之作了,可以不求細節的真實。但是,翻譯只有絕對忠實,每個細節都不應該遺漏,才是絕對意義上的翻譯,只正確描繪出眼睛和眼神還不夠,鼻子的高矮、耳朵的大小、嘴唇的厚薄都要考慮在內,所以不如用“照相”來作比喻,倒更切合翻譯藝術。
八、【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形象】“雕刻”之喻
前蘇聯翻譯家加切奇拉澤在其所著《文藝翻譯史與文藝翻譯理論教程導論》中說:“語言對于翻譯家來說,就如石頭對于雕刻家一樣。一個作家兼翻譯家,也像雕刻家一樣,是重視原料的質量的。”又說:“文學作品與語言密切相關,如同雕塑品與雕塑英的材料密切相關一樣,要完全把作品復制出來是不可能的。”“肖像不是對人物的簡單摹寫,肖像中包含著藝術所特有的程式性,譯作同原作比較起來,也必然具有這種程式性改變。”這一比喻強調翻譯的神似和內容,似乎不很贊成逐字逐句式的翻譯。
九、【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形象】“戴著腳鐐跳繩”
英國詩人兼翻譯家德萊登把逐字逐句式的翻譯比作跳繩。他說:“一個人跳繩可以采取一些預防措施,以免摔跤,可是戴著腳鏈,就休想看到優美的姿態。”布里斯·伯利教授也有同一妙喻。他說:“差不多沒有詩人承認他們真正給格律束住了,他們樂意戴著腳鏈跳舞,并且也戴著個別詩人的腳鏈。”這里即指作詩,也指譯詩,特別是指用格律詩的形式來譯格律詩。
這兩道比喻都試圖說明譯者所處的窘境,譯本實難圓滿。不過原民主德國翻譯家阿·庫勒拉說:“一個是斯茨拉,一個是哈里布達,我們應該像奧吉塞一樣架上一條小船從它們中間穿過。”斯茨拉和哈里布達是希臘神話中狹窄海峽兩岸上商務兩個害人怪物,此處一個指逐字硬譯,一個指隨心所欲的曲譯,譯者不能偏向任何一方。這個比喻揭示了翻譯的艱辛、險峻和特性,也之處了翻譯成功的可能性,因為奧吉塞成功了。
以上就是樂文翻譯公司小編總結的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形象,這些翻譯在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對翻譯的性質及藝術規律作了較為深刻的深討,但我們必須正確地看待這些觀點。翻譯藝術有著自身的規律,將其比作其他藝術,往往很難恰到好處,因為各類藝術各有其美特點和創作原則,生硬地比較往往會引喻失義。
——選自:樂文翻譯公司
樂文翻譯公司目前是國內專業的翻譯機構之一,樂文翻譯公司秉承“誠信 專業”的服務理念,為國內外客戶提供一流服務。了解更多信息:請發郵箱:abc@lewene.com或直接致電:400-895-6679咨詢。
-------------------------------------------------------------------------------------------
99%的人還閱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