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2018 10:27:00 AM
什么樣的翻譯作品才可以稱得上完美?
前不久剛剛揭曉的第7屆CASIO杯翻譯競賽所設的英語組、日語組一等獎出現空缺以及剛剛平息的第5屆魯迅文學獎翻譯類作品同樣出現的空缺風波;
讓關注翻譯界的人士不能不感到震撼。接二連三的“空缺”在為出版界和翻譯界敲響警鐘的同時;
也向我們提出一系列值得思考的問題:什么樣的翻譯作品稱得上完美?全國翻譯界真的拿不出一部可以得獎的作品嗎?
大賽評委、著名翻譯家林少華在點評時提出,翻譯的標準在于“信、達、雅”,也即綜合內容、行文和審美三方面的考察。
參賽選手中,能譯出“意思”、譯出“文體”的有不少,但能譯出“境界”的卻沒有,所以一等獎仍然空缺。
在翻譯界和出版界,早有人發出慨嘆,文學翻譯的現狀的確堪憂。不過,也有出版界人士提出:我們的翻譯水平還沒滑坡到如此地步;
以至于拿不出一部作品可以獲獎!林少華以自身的譯作《奇鳥行狀錄》(村上春樹著)在第5屆魯迅文學獎評選中最終落選的經過;
提出:翻譯獎的空缺并非翻譯水平不夠造成,而是評獎本身出了問題。
魯獎的評委們則認為,文學翻譯獎出現空缺,有諸多原因。其中包括:推薦渠道不夠多樣,作品不夠豐富;
存在搶譯、趕譯的情況,錯譯、漏譯出現諸多,文學翻譯人才隊伍參差不齊。
文學翻譯終評委會主任藍仁哲曾撰文指出,在文學逐漸邊緣化的今天,我國每年仍有數量可觀的外國文學作品被引進;
并及時翻譯出來奉獻給讀者,這些大多是獲諾貝爾文學獎以及諸多國際知名文學大獎的作品。
得獎作品的光環對讀者具有吸引力,專業的外國文學出版社的譯著讓讀者產生信任感。
不諳外文的讀者在捧讀這些外國文學譯本時,鮮有質疑譯文質量的;
即使讀到句子別扭、措辭費解之處,也往往心存包容,默許難免的“外國腔”。
文學翻譯終評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振輝也提出,現在不少出版社和作者,為了盡快推出譯著占領市場;
時間過于倉促,普遍存在搶譯、趕譯的現象,以致翻譯疏漏層出不窮,包括很多翻譯表達不貼切、不準確。
文學翻譯獎的空缺似乎影射出當前文學翻譯人才的缺失。藍仁哲還在文章中不無憂患地寫道:“文學翻譯在我國的重要性固然一再得到肯定;
但文學翻譯的恰當地位始終沒有確立。譯作被視為文學創作的附屬品。文學翻譯是不是一項創造性勞動,見仁見智,譯者的甘苦唯有自知。
時至今日,高等院校大多不把譯作列入科研成果。地位不高,文學翻譯的隊伍自然難以形成。
同時,文學翻譯從來不是一個能謀生的行當,沒有專業的翻譯家,唯有業余客串的散兵游勇。
20世紀90年代我國加入國際版權公約后,文學翻譯也難以成為譯者的業余愛好。 ”
這其中道出了當下文學翻譯隊伍建設面臨的現狀。不過也有專家提出,現在外語好的人大有人在;
但文學翻譯絕不是語言文字的簡單轉換,好的譯作應該是信、達、雅的完美結合。
林語堂認為翻譯藝術所依賴的有三條:“第一是譯者對原文文字上及內容上透徹的了解;
第二是譯者有相當的國文程度,能寫清順暢達的中文;第三是譯事上的訓練,譯者對于翻譯標準及技術的問題有正當的見解。”
由此,他提出翻譯的三條標準是:忠實、通順和美。可見,這應該是好譯作必須具備的要素。
——選自:樂文翻譯公司
樂文翻譯公司目前是國內專業的翻譯機構之一,樂文翻譯公司秉承“誠信 專業”的服務理念,為國內外客戶提供一流服務。了解更多信息:請發郵箱:abc@lewene.com或直接致電:400-895-6679咨詢。
-------------------------------------------------------------------------------------------
99%的人還閱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