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2018 8:51:00 AM
翻譯職業化的時代
翻譯是一項文化交際的工作,古人早就對翻譯有這樣的理解。唐代人賈公彥的“翻譯”定義值得贊許;
即“譯即易,謂換易言語使相解也”,形式乃至意義變化均旨在使對方了解和理解原文言者的意思。
同時翻譯作為一種職業已被職業化,無論是譯作翻譯還是會議口譯都離不開翻譯,人類已進入翻譯職業化時代!那么翻譯職業化時代指的是什么呢?
以翻譯目的而論,譯者若不知自己和委托人的翻譯目的就貿然動筆動口顯然是“語用翻譯失誤”。
形式上,翻譯有口譯和筆譯,筆譯又可細分為“全譯、節譯、摘譯、編譯、譯述”等等;
口譯則分為“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且還可根據工作空間、活動場合和主題、譯語流向、源語到譯語的直接性等再加以分類。
此外,除了正常的“聽譯”,偶爾還有“視譯”,以及為聾啞人服務的“手語口譯”。
不同的筆譯和口譯對意義的要求不盡相同。關于“譯出、譯入”問題,中國古代的翻譯是佛經譯入;
五四運動前后是西方的哲學、文學、科技作品的譯入,現今仍以西文譯入為主,以嘗試性的、小規模譯出為輔。
假如譯入時要求再現西文的思想和意思的精確性,那么譯出時,外國人是否苛求漢語原文思想的無刪節的確切再現?
無論譯入還是譯出,以及由誰譯,由誰出版,都涉及語用翻譯問題,并直接影響譯者對相關翻譯事件、翻譯任務、翻譯性質、翻譯內容、翻譯方法等的抉擇。
一般說來,中國人對譯入文本的內容要求較高,卻忽視其應有的文體、文學、修辭價值。
中國作品的譯出則不同,外國人更關注中國式的文化和再現該文化的文筆特色。
此外,翻譯的信息除了信息內容(語句的命題內容等),還有大量的非文本信息,如文化信息、思想信息、藝術信息等,都不可喪失。
人類翻譯史經歷了三個階段:宗教典籍翻譯階段、文學翻譯階段、實用文獻翻譯階段(即翻譯的職業化時代)。
前兩個階段的翻譯是少數翻譯家和翻譯匠在進行;現在則不同,大量的接受了或未接受任何翻譯職業化培訓或教育的人員在進行各種翻譯活動;
還包括不同行業和媒體上的實用文獻、虛擬文本的處理以及機輔翻譯(翻譯軟件、語料庫)等。
翻譯不僅是職業化,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推進,翻譯會更加現代化,滿足更多人對于語言、文化、交際的需求。
——選自:樂文翻譯
樂文翻譯目前是國內專業的翻譯機構之一,樂文翻譯秉承“誠信 專業”的服務理念,為國內外客戶提供一流服務。了解更多信息:請發郵箱:abc@lewene.com或直接致電:400-895-6679咨詢。
99%的人還閱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