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2018 9:08:00 AM
翻譯家周克希分享翻譯心得
著名翻譯家周克希攜新版《周克希譯文集》做客南京某書店,與讀者分享其30多年的翻譯心得,他認為自己與一面“透明的玻璃”仍有差距。
當被問及《追尋逝去的時光》翻譯進展時,周克希表示第三卷翻譯已完成,但全部譯完恐怕很難完成。
情系翻譯30載
當日下午,已到古稀之年的周克希緩步走上講臺,用略帶沙啞的聲音與讀者分享自己30多年來的翻譯心得。
雖然是學數學出身,從教30幾年,但如今做翻譯時間也與之相當。
20世紀70年代,雖然抱著玩玩的心態開始學習法語,但周克希的法語老師卻非常認真。
“老師當時給我用的教材是北外的,每道習題都讓我認真做,她也會認真批改。”
回憶起當初學習法語時的情景,周克希依舊歷歷在目,“兩年的學習讓我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
1980年,周克希得到去巴黎進修數學的機會。1982年后回國一直在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任教,與之同時他也開始翻譯文學作品,不久之后,周克希的第一本文學譯作《成熟的年齡》便誕生了。
“因為從小愛看小說、雜書,促使自己走上了有歡欣更有艱辛的文學翻譯之路。”周克希自稱下了很大決心才改行的。
從20世紀80年代起從事翻譯工作至今,周克希翻譯出版的作品約有70、80種,《小王子》、《基督山伯爵》等譯作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如今再次集結出版,我又重新對一些書的翻譯做了修改或者重譯。”周克希希望能夠達到文風的完整和協調。
周克希還解釋,沒有收錄首部譯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對讀者的意義不大,另一方面是當初的文字略顯粗糙,希望重新打磨。
“雖然翻譯被人稱為遺憾的藝術,但我希望每次留下的遺憾能少一些。”
“透明玻璃”與“性格演員”
希望遺憾少一些的周克希一直有個目標,就是讓讀者在讀作品的時候能忘記他這個譯者的存在,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盡量做一面“透明的玻璃”,少一些雜質,讓讀者與作者能夠直接“對話”。
“翻譯的作品難免都會打上一些譯者的烙印,有一些譯者的痕跡、氣息,甚至你的一些習氣,這是難免的。”
周克希自嘆還達不到那種境界,所以選擇盡量扮演好“性格演員”的角色。“假定自己就是作者,并且作者是個中國人,他會怎么想,他會怎么看。”
“周老師,我時常翻譯書的時候覺得惶恐,就怕自己理解錯了作者的意圖。”一位翻譯編輯詢問。
“如果你被作者感動了,請相信自己的感覺。”周克希建議。但面對讀者法語學習的求教時,他卻自稱是個語盲。
與很多譯者不同,周克希也會去拜讀已經出版的中譯本。“曾經有三次出版社向我約稿,讓我重譯一些經典著作,但我看完以前的譯本之后,我發現我不會比他們譯得更好,于是就謝絕了。”
聽完周克希的介紹,場下有讀者小聲發出“原來周老師也有翻不過去的山。”
《追尋逝去的時光》全譯本難完成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譯林出版社15人合譯的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全譯本出齊后即在中國引起轟動。
2003年,周克希開始獨立重新翻譯普魯斯特著作《追憶似水年華》,并將譯名改為《追尋逝去的時光》,9年來僅譯成7卷中的3卷。
多年來對普魯斯特始終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覺的周克希曾表示希望打磨出一個最真的普魯斯特中譯本,讓讀者更加接近普魯斯特。
然而近年來身體、精力以及對翻譯的艱難估計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他漸漸放棄了這一想法。
“現在去看盡管很真誠,但是當時對困難估計的不夠。所以現在我說不一定再譯下去,至少我不大能夠把它譯完也是很真誠的,當時說了大話,我覺得對讀者是有歉意的。”周克希吐露了真實的心聲。
現場不少讀者聽后紛紛表示惋惜,希望周克希能夠堅持完成剩余的譯本,給中國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周克希聽后也表示自己感受到了讀者們那溫暖的力量,會認真重新考慮,量力而行。
當天還是普魯斯特逝世90周年的紀念日,周克希在現場親自朗誦了普魯斯特作品中的一段法語原文,以表敬意。(完)
——選自:樂文翻譯
樂文翻譯目前是國內專業的翻譯機構之一,公司秉承“誠信 專業”的服務理念,為國內外客戶提供一流服務。了解更多信息:請發郵箱:abc@lewene.com或直接致電:400-895-6679咨詢。